一開始,讓孩子先熟悉基地的環境及運作步調,大人瞭解彼此的理念、建立共識,孩子從喜歡接觸自然開始,之後會慢慢加入包含自然素材的應用、基地週遭的探索等等,親子家庭在同一個地方參與整年的規劃,落實"基地"的概念,孩子可以以自身的經驗,感受山區、平地,四季及日夜、晴雨的變化,跟著基地一起成長,並練習遇到問題時要試著動腦解決問題,才會長出真正的珍惜、尊重等態度。
正也因為長時間的彼此互動,引導者可以觀察孩子的體能與性格,安排更適合個別小孩的活動。例如登山,不是先決定好一年12次要爬哪些山,而是根據每次小孩子的情況,以及現今氣候、環境條件等,再決定下一次要去哪裡。
2018幼幼組主要的規劃概念:
①年紀:從學齡前開始,能延伸到國中,可連續運作數年以上的時間,初次參加者,限定小二之前,小二以後為國小組(幼幼組未來會直升,國小組會視時機開新團)。
②內容:採由淺入深的方式進行,各主題非零散存在,長期來看會是環環相扣,具備連續性,屬於無菜單活動,將所學直接運用到生活當中,結合在地歷史、地理、生態、體育、藝術、環境、農業、飲食…,綜合學習,不是DIY活動的綜合。
③基地:擁有一個定點的大自然共學基地,親師生共同營造、一起愛護、與之成長,建立與土地的連結及與人的信任,後續還會由基地開始往外圍探索,同一時間只會有一個團在基地活動。
④共學:親師生共學,連老師都是學習的一份子,各家庭都有自己的經驗及專長,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來互相討論成長。看得到,聽得到,學得到,做得到,用得到,不是看教了多少,而是著重於怎麼學、能不能理解,與怎麼應用。
⑤適性:每個家庭都不一樣,每個小孩都有優秀的地方,因此不是課程導向,而是環境與參與者導向,引導者會觀察當時環境及參與者的情況,機動調整活動內容,把感受最大化,不會制式按表操課。
⑥特質:給與時間及空間,玩真的,不是看看玩玩而已,不是盡量消費、盡量從一個地方取走越多東西越好的快樂,而是要為一個地方付出,觸動內心所獲得的成就感。在這裡,老師不是主人,不是指揮而是引導,給予經驗及協助連結,爸爸不是司機,媽媽不是瑪莉亞,不是服務小孩而是陪伴及共同學習成長。
⑦風險:完全不給碰是最大的風險,在這裡則是教會他,協助他運用及控制風險,讓風險降到最低。例如小溪流,若怕滑倒而不踩進去,就學不會身體如何平衡,四肢如何運用,重心如何擺放。
中期開始,會逐步引導自主學習,自主安排,自主尋找資源及解決問題,不是都是由大人們安排活動給小孩子,而是小孩子共同參與或是群組討論安排活動,大人只是從旁協助及陪伴共學共遊。
小孩子到一個地方會不知道要做什麼事,或是容易覺得無聊,通常都是大人過度安排,小孩子變成機器人,只要大人沒有輸入指令,就不會動了,這裡不會是大人幫小孩子安排到處去玩,看起來好像很精彩的童年,而是小孩子要慢慢開始自己創造自己精彩的人生,爸爸媽媽要學習放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